媒体聚焦
用“工匠精神”筑梦企业未来 |
发布者:admin 发布时间:2017/1/5 11:18:25 点击:815 |
今年发布的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》 提出, 要营造崇尚专业的社会氛围, 大力弘扬新时期工匠精神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 “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, 我们要有很强的技术工人队伍”“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,我们的人才基础应该是技工”,要求 “大力培育支撑中国制造、中国创造的高技能人才队伍”。李克强总理也在《政府工作报告》中,在说到“提升消费品品质”时,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、柔性化生产,增品种,提品质、创品牌,强调要“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”。这是“工匠精神”这一概念第一次出现在治国安邦的文件之中,表明追求“工匠精神”已成为国家意志和全民共识。 工匠精神体现了一种踏实专注的气质,在如切如磋、如琢如磨的钻劲背后,是对质量诚信和品牌品质的敬畏之心。在这里,就不得不提到“德国制造”,众所周知,无论是惊为天价的奢侈品,还是深入人心的普通日用品,无论是大块头,还是小玩意,德国的产品质量都无可挑剔。如今,在这个只有 8000万人口的国家,竟有 2300 多个世界名牌,无论是奔驰宝马保时捷,还是西门子与拜耳,无论是阿迪达斯与万宝龙,还是蔡司与彪马,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牌走进中国市场并受人们所追捧,这背后都是德国追求质量的工匠精神体现。为什么德国会有这么多世界名牌,正如西门子总裁所说,企业运作不仅仅是为了经济利益,事实上,遵守企业道德、精益求精制造产品,更是德国企业与生俱来的天职和义务。 当精益求精制造产品成为企业的天职时,那就是一种工匠精神的追求,这种追求超越一切成为企业生存的最高法则。而所谓的工匠精神正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,追求完美和极致,可延伸为对精品执著追求的精神理念。这种执着与追求成为“德国制造”独特的精神文化。在德国,专注、标准、精确是其“理性严谨”民族性格的行为方式,他们几十年、几百年专注于一项产品领域,力图做到最强,并成就大业。 中国自古以来并不缺乏工匠精神。否则,就不会留下那么多的青铜器、金缕玉衣、翡翠白菜、书法字画等文物。每一件文物的背后,其实都闪烁着工匠精神的光芒。进入新的时代,中国企业呼唤工匠精神: 实体企业转型呼唤工匠精神。中国企业传统的低成本模式已经难以为继,转型的方向之一,就是做出“高技术、高品质”的产品。在“高技术、高品质”的时代背景下,工匠精神是实现企业突破竞争格局、实现可持续经营的必然选择。 服装企业如今竞争十分激烈,有些企业却能任凭世事变幻,依旧屹立不倒,最为重要的还是一个坚守,一种追求极致的态度。做服装,就要有一种工匠精神,认真细致,追求完美。用心做的服装,相信消费者是能感受到的。“新常态下,服装业值得坚守,更需要坚守。”女装品牌歌力思董事长夏国新感慨道。与夏国新一样,思凡、白领等众多创业超20年的服装品牌企业家表示,产业要做精、企业要优化,更需要化“百米冲刺”为“马拉松”,坚持追求极致的“工匠精神”。其实,“互联网 ”本身也在提醒和倒逼制造企业更专注和专业。歌力思董事长夏国新说,对服装行业,无论什么新概念,产品形态、市场对产品的要求不会改变。抓住本质东西,坚持对技术和质量的完美追求,把最基础的工作做到最精,才会赋予产品长久的生命力。 此外,互联网时代呼唤工匠精神。互联网时代打破了信息的不对称,用户从企业手里夺回了产业的话语权,消费者口碑为王,只有那些将产品做到极致,拥有工匠精神的企业,才可能在互联网时代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。 当前,我国已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,弘扬“工匠精神”,树立职业英雄标杆,让全社会真正出现“行行出状元”的现象,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、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 “中国制造2025” 行动计划的关键。我们要以“工匠精神”为引擎,加速提质增效,助推行业转型升级,助力企业在品种、品质、品牌等方面深入挖掘,有效解决质量稳定性、精度保持性、消费安全性等问题,真正满足用户对品种多样化、品质高端化、生产定制化的需求,持续提升中国制造的基础能力与核心竞争力。 创新驱动是实现由“中国制造”到“中国智造”和实现 “双中高” 的新引擎。而人才是创新的根基, 是创新的核心要素,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。 这就迫切需要加快技工教育改革创新, 推动职业培训转型升级,创新人才培养模式,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, 加快建设一支规模宏大、 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,最大限度激励释放创新活力。 在提倡弘扬工匠精神的当下,中国不缺精益求精的工匠,他们兢兢业业地打造着中国质量;始终如一地塑造着民族品牌。南国红豆控股有限公司拥有多种实业,每个实业的发展都要以“工匠精神”为引擎,加速提质增效,助推行业转型升级,助力企业在品种、品质、品牌等方面深入挖掘,有效解决质量稳定性、精度保持性、消费安全性等问题,真正满足用户对品种多样化、品质高端化、生产定制化的需求,持续提升企业的基础能力与核心竞争力。 |